MEDIA
媒体报道
曹志伟
台北桥下空间改造案例:市民秋千实验基地。
桥下空间,无限可能。最近一两周,南都记者兵分几路实地走访了天河区多处桥下空间,发现桥下空间目前已存在休闲空间、市政办公、公交车站等多种功能,但部分桥下空间要达到好管、好用、好看的“三好”天桥标准,仍大有文章可做。11月初,天河区住建局就天河区核心片区58座市政桥梁的桥下空间利用征集公众意见,优秀设计方案将获万元奖励,奖金总额超过10万元。桥下空间的现状引起了不少公众的关注。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共收到了超过300份意见和建言,当中有普通市民的声音,有专业的设计师的建议,也有社会学者的意见。
桥下空间该怎么利用?南都日前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大家比较一致的共识是:桥下空间如何使用的决定权要交给周边市民,根据桥下空间与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和利用。
出场专家学者
曹志伟:广州市政协常委、公资委主任兼新闻发言人
朱秋利: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
杨嘉: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陈鸿雁: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生态与文化教研室主任
何志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
李志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国家高级品牌管理师
法规桥下空间管理需要有章可循
2015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全市桥梁共有1723座。早年,桥下空间如何利用的问题已经引起广州市重大城建项目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下称“公咨委”)的重点关注。
曹志伟表示,目前广州市桥下空间存在空间浪费、监管不力两大问题。他指出,桥下空间一直未有明确的管理单位,致使部分桥下空间成为监管盲区。2015年6月,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出台《广州市城市道路桥梁桥下空间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但至今仍未发布正式的管理办法,“桥下空间管理至今无章可循。”曹志伟称。
广东匡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邵华律师为此提出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由广州市人大牵头立相关的法规,在此之前,也可以由市政府牵头制定一个政府规章,让桥下空间的管理和开发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公益城市公共空间利用先考虑公益性
纵观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利用桥下空间,广州也是如此。朱秋利介绍,特别是桥高达到三米以上、两边无机动车道的桥下空间,在目前广州还正式出台管理开发相关规章制度前,已经存在着各种自发利用的情况,如休闲公园、停车场、仓库等用途。
“但无论怎么规范、怎么设计,有一条底线要坚持,那就是公益性。”朱秋利表示,讨论前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因此,利用应该以公益性优先。“最好能做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而不是经济效益优先,坚持社区公众需求优先而不是方便管理优先,坚持经济实用优先而不是面子好看优先。”
优先考虑公益性,但这并不代表桥下空间就得对商业经营说“不”。据陈鸿雁介绍,在日本,不少文创产品店、便利店便藏身于桥底。“桥下空间如要开展商业经营活动,需要多征求周边居民的意见,根据周边居民的需要来进行设置。”
杨嘉在广州也留意到不少利用桥下空间经营商业的例子,包括停车场、羽毛球场,甚至是水果市场。虽然这样的使用现状不一定符合法规,但他认为在满足安全、不会扰民的前提下,如果能方便市民使用,桥下空间可以适当进行商业经营。“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都列清楚。”对于桥下空间商业经营,他认为同样需要一套有效的规范。
安全不能让桥下空间变得危险
“无论是做停车场、公园还是市民休闲广场,都要加强管理,明确范围、时限、用途、使用单位,定期检查,定期排查安全隐患。”曹志伟指出,桥下空间无论怎样建设利用,安全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广州现有高架桥周边的交通压力与人流量都较大,也有市民担心,桥下空间如果建成人的活动设施,随之而来潜在的伤害和危险无法避免,所以,有专家更倾向从美学的角度对桥下空间进行改造。
是否安全使用桥下空间,也会影响到桥梁本身。杨嘉指出,如果桥下空间存在建筑结构、消防等安全隐患,必然对桥梁主体安全带来影响。对于桥梁来说,桥上通行是第一位,桥下空间的利用是第二位。目前,广州桥下空间存在不少私下搭建的违章建筑,可能会对桥梁产生影响。要对桥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首先政府要主动参与,划定哪类建设类型是允许的,尽量减少桥下建筑物对桥梁主体潜在的安全隐患。
个性利用改造要因地制宜
城市中桥下空间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状态不一。何志森指出,每处桥下空间所处社区的自然、人文环境也各不一样,这导致了桥下空间的利用改造不会是千篇一律,必然有个性化、差异化的存在。
何志森建议,可以摸查天河区内所有桥下空间现状,把桥底空间进行类型分析,再总结归类成几大类型,为每种类型的桥下空间定义一些模糊功能,并做成“桥下空间使用指南”给出方向性的指导,甚至还可以通过城市实验,比如在桥底增加贩卖机、沙发或者是水龙头等微观设施,测试功能是否适合。
“桥下空间改造策略是像针灸一样,跟整容不同,一个点打通脉络。”何志森长期研究城市非正规空间,在他看来,桥下空间正是非常有活力的非正规空间。“有的地方的人喜欢广场舞,有的地方年龄层小点,喜欢滑板,有些地方是情侣多的,喜欢隐秘一点。”何志森认为,改造工程最忌讳的是最后变成了形象工程,跟周边市民居民没有关系。
“比如位于工业区的桥下空间,可考虑做仓库,靠近居民区的桥下空间可以建设成停车场,而在需要展示城市形象的位置的桥底空间,则可以花大力气扮靓。”杨嘉同样认为,桥下空间的利用开发应该考虑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他曾在佛山见过桥底足球场,他认为广州的临水滨江桥底可以学习佛山建设足球场。
调性软环境也需要升级
桥下空间综合利用,软环境方面也同样需要升级,用流行的词语来说,就是人文调性。
李志红举例,在法国巴黎,有数座名桥立于塞纳河之上,桥下空间非常发达。结合巴黎城市的浪漫人文氛围,将桥下空间建设成为市民休闲空间,充满人文气息。他提议,要将桥下空间改造结合城市的人文氛围,设定为一个“概念”进行定位落实,最终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成为城市微改造的经典范例。针对天河区58座拟进行改造的桥底,他认为可以用作百姓书吧和平民咖啡馆,作为百姓休闲文化场所。
升级桥下空间软环境,陈鸿雁的建议是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更多场所。国外很多地方会在桥底下设置滑板设施,让年轻人可以自由玩滑板。而目前来看,在广州的桥底没看到类似设施,大多数桥底都被中老年人变成跳舞活动的地方。
日前,广州美院小分队在猎德大桥底进行了一次城市实验,这些艺术家希望就此对桥底空间进行一次艺术美化,引发附近街坊围观。有街坊表示,在桥底进行这种艺术动作,广州就会有独特的创意艺术文化,而不肯具名的涂鸦高手则表示,涂鸦虽然比较另类,但是也可以变成城市的一个特质。
参与让使用者参与设计和管理
桥下空间要综合利用,首先要还空间于民。“真正每天和桥下空间产生关联的人,才能对桥下怎么用作出清晰定位。”李志红提出,将桥下空间使用的“决定权”交给附近居民,是进行桥下空间改造的第一步。
台北一处桥下空间进行改造时,设计团队便邀请街坊也来当设计师,希望设计出符合居民使用的作品。最后,他们设计出来的“市民秋千实验基地”的临时设置因大受周边市民欢迎而延期拆除。
何志森非常赞赏这样的做法。他也曾参与台湾淡水中学前一片荒地的改造,将其变成儿童教学区,改造的思路就是让使用者同时成为设计者。“这颗钉子是我钉的,这块木板是我割的。当人们对这个空间有归属感后,他们会自发地去爱护它,政府在管理上会少花很多力气。”
“桥底空间好好利用起来,政府做大方向的引导,市民会自发形成志愿者去管理。”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生态与文化教研室主任陈鸿雁举例称,通过设计和引导,小洲村华快桥下空间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农产品交易场所,并没有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村民认识到好处之后,便自发地进行组织管理。
陈鸿雁表示,现阶段广州的桥下空间缺乏好的设计,也是导致目前桥下空间缺乏活力的原因之一。“市民现在多为被动接受,在自己认知范围内去提出问题,如这里少个灯,少个厕所等。众口难调,这些需求会一直出现。设计,就是让他们跳出他们原本的认知范围,让他们认识到原来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他山之石
桥底下的旧路灯
灯柱公园
除了作为环卫工中转站、停车场、运动场,在台北,桥底下的空间还可以是儿童乐园。
2016年,在“台北世界之都———国际设计合作计划”中,来自台北的“都市酵母”团队以及西班牙的Basurama团,携手台北市民,利用天桥下和社区里的闲置空间,打造了有可持续循环理念的街头公园,名为“Re-create台北邻里公园翻转计划”。其中,位于高架桥下闲置空间的公园设计,被命名为“市民秋千实验基地”。桥底下的秋千、休息平台、吊床,都是由废弃的路灯灯柱重新利用改造而成。
这个“基地”所在的市民大道是台北东西走向的要道,桥下空间使用率不高,很容易成为城市死角。但这里具有遮阳避雨的功能,同时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临近学校以及居民楼,是空间活化利用的最佳选点。
“在以前,一棵大树可以把所有居民聚集在一起,茶余饭后讨论家长里短。”都市酵母团队的总管周育如(英文名Agua)表示,希望通过设计实验,让人们参与成为设计的一部分,让废物重生,荒废的空间变成了公园,成为小区块的中心点,唤起人们对空间活化利用的议题。
设计的焦点是一个高约4米高的秋千,设置有轻晃区,用废弃轮胎做成秋千椅,给情侣或是小孩聊天荡秋千,轻晃区一侧还设有网状的吊床,可以让人躺着休息,作品的尾端设置有木结构平台让人可以坐着聊天,据了解,这也是全球首创的路灯秋千。
在设计落地后,团队通过回访发现,回流率还算客观。由于附近还有一所中学以及居民楼,在课后或休闲时段里,可以看到附近的一些居民前往,有的则是妈妈带着小孩一起。这个临时的设计原本只在去年8月-10月期间展出,最终因大受当地居民喜爱而延期至今年年底拆除。拆除后,此处的桥下空间将会用作二手市集场所使用。
征集令
桥下空间“微改造”
有奖征集
征集时间:即日起至11月26日
征集对象:面向全体公众,无论是有规划、建筑设计相关资质或经验的个人、团队和单位,还是在职人士、学生或者社会人士都可参加
方案要求:不限篇幅,不限格式,阐明观点即可。但要注意的是,桥下空间提升应该以不影响交通安全和桥梁安全为前提,不宜设置吸引大量人车流交通的功能,如居住、停车场、工业厂房等。
奖项设置:优秀案例奖8名(奖金各1万元),另设网络人气奖、优秀组织奖、积极参与奖等若干单项奖
参与方式:扫描二维码进入活动页面
统筹:南都记者 夏嘉雯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张沛 金淘 夏嘉雯
图片由都市酵母团队提供、受访者供图